为什么央行要实施全面降准?
央行7月25日进行了定向降准,从降准的规模来看,一年期LPR由2.2%下调为2.1%,下调了0.2个百分点,下降了4个基点,下调了0.3个百分点。在此次降准之前,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释放了6500亿元资金,而且连续几日开展逆回购,MLF、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均下调25bp,甚至下调了7bp。
7月26日,国家开发银行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行进出口银行联合发布了《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合作备忘录(2018)》。我国与东盟自贸区自贸区合作涉及货物贸易和消费金融业务,主要包括海运、公路运输、能源、基础设施等方面,但近期国内市场需求强烈,叠加了资金压力,导致这三大板块表现差强人意。
考虑到中美利差倒挂,央行还需要降准,但这种降准不可能全部由市场决定。作为货币政策执行的重要参考,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“稳字当头”的具体体现,同时也将受到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影响。市场预计本次降准可能是在7月底之前的常规操作,因此货币政策仍需进一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。从历史上看,在美联储货币政策趋于宽松之前,降准最快在7月中旬左右,届时释放的流动性可达万亿元,是本次降准之后,除年内第二次降准之外的年内第二次降准。
外部因素缓解,后期力度和速度有所放缓
除了降准之外,海外央行的货币政策也迎来大变化。中国央行于7月28日宣布全面降准0.5%,并启动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25bp至4.6%,这是今年4月以来央行首次实施全面降准。中国央行加大降准释放流动性,不仅缓解流动性压力,更满足长期资金需求。此外,央行还主动对中国外汇市场、大宗商品、政府债券、股票、股权、房地产和公司债进行了“一二级回购”等流动性支持。
外部因素缓解之下,市场情绪好转。截至7月27日,虽然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延续了偏紧的货币政策,美联储仍在坚持,但中国已经开始收紧了,我们认为,美联储可能也会将降息周期延长。
外部因素缓解之下,美联储内部的货币政策开始松动,货币政策将进入观望阶段。随着利率市场化以及外资的引入,居民财富管理成为一大亮点,非美货币政策也将进入观望阶段,即便有加息的压力。此外,欧央行也将在8月召开议息会议,为8月份的欧央行议息会议定调,欧央行或将召开会议。